形态描述
形态 (据Strix l. ticehursti亚种标本)
成鸟 上体栗褐,头顶较深色,各羽有不明显的暗色羽缘,腰及尾上覆羽浅淡,并具淡黄色横斑,肩羽暗褐,外面皮黄白色,有狭小的褐色横斑,翅上覆羽同色,但稍浅,中覆羽暗褐,具灰褐色横斑,外翈几近白色,大覆羽有更明显黄白色横斑及白色羽端斑;初级飞羽暗褐,有浅褐色横斑,小翼羽,小覆羽与背同色;飞羽暗褐,第一枚初级飞羽斑点很少,几近纯褐色,第二枚有微弱的棕色横斑,以后各枚飞羽的横斑更多,并具白色羽端斑;尾羽褐色,有浅黄色横斑及白色羽端斑;面盘黄褐色,羽端较浅淡,眉纹短,呈污白色,眼周黑褐色,眼先为灰白色须状羽,但常被黑色羽轴所遮盖;颏黑褐色,喉斑纯白,其余下体皮黄色,遍布狭窄褐色横斑,覆腿羽浅茶黄色,但横斑更细密;腋羽及下覆羽同色,亦有细小褐色横斑,跗蹠披羽至趾,亦浅黄色,褐色横斑更为细密。
虹膜暗褐色;嘴角褐色,尖端稍浅呈角黄色;趾裸露部分及蹠底橙黄色,爪角黄、尖端较暗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-,750 -,460 45,46 400,358 202,210 65,65
818 503 43 370 235 65
♀♀ (2) -,710 -,500 40,40 400,407 240,254 65,65
成鸟 上体栗褐,头顶较深色,各羽有不明显的暗色羽缘,腰及尾上覆羽浅淡,并具淡黄色横斑,肩羽暗褐,外面皮黄白色,有狭小的褐色横斑,翅上覆羽同色,但稍浅,中覆羽暗褐,具灰褐色横斑,外翈几近白色,大覆羽有更明显黄白色横斑及白色羽端斑;初级飞羽暗褐,有浅褐色横斑,小翼羽,小覆羽与背同色;飞羽暗褐,第一枚初级飞羽斑点很少,几近纯褐色,第二枚有微弱的棕色横斑,以后各枚飞羽的横斑更多,并具白色羽端斑;尾羽褐色,有浅黄色横斑及白色羽端斑;面盘黄褐色,羽端较浅淡,眉纹短,呈污白色,眼周黑褐色,眼先为灰白色须状羽,但常被黑色羽轴所遮盖;颏黑褐色,喉斑纯白,其余下体皮黄色,遍布狭窄褐色横斑,覆腿羽浅茶黄色,但横斑更细密;腋羽及下覆羽同色,亦有细小褐色横斑,跗蹠披羽至趾,亦浅黄色,褐色横斑更为细密。
虹膜暗褐色;嘴角褐色,尖端稍浅呈角黄色;趾裸露部分及蹠底橙黄色,爪角黄、尖端较暗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-,750 -,460 45,46 400,358 202,210 65,65
818 503 43 370 235 65
♀♀ (2) -,710 -,500 40,40 400,407 240,254 65,65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大型鸮类,体长约500毫米,通体栗褐色,有白色或棕白色眉纹,眼圈黑色,面盘棕褐色或棕白色,在肩、翅及绿上覆羽有黄白色横斑,喉白,其余下体皮黄色,有狭细的紧密褐色横斑。两性相似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-,750 -,460 45,46 400,358 202,210 65,65
818 503 43 370 235 65
♀♀ (2) -,710 -,500 40,40 400,407 240,254 65,65
;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-,750 -,460 45,46 400,358 202,210 65,65
818 503 43 370 235 65
♀♀ (2) -,710 -,500 40,40 400,407 240,254 65,65
;
生境信息
生态 夜行性鸮类,白天栖息在稠密的树林内。性机警而胆怯,稍有惊动,即迅速飞向远方隐蔽处。1951年6月下旬,钱国祯等在浙江天目山1 000米处大王树附近的密林内获一雌鸟,57年在倒挂莲花阔叶林内获得一雄鸟,同年2月当地农民在禅源寺300米处竹林内获一成鸟,胃内食物为2个棕噪鹛, (Garrulax poecilorhynchus); 1965年3月我们在云南盈江县采获一雄鸟,胃内食物为屋顶鼠(Rattus rattus)。在台湾,它栖息在2 000米左右浓密原始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。据La Touche,此鸟正常时每窝产卵2枚,有时只产1枚,16个卵平均大小为56.2×45.9毫米;食物不单是小形鸟类及哺乳类,也食猎禽。
吴志康等(1986)于1977年5月1日,在贵州望漠县纳上林场(海拔680米)的公路旁,发现一巢,筑于栎树的天然树洞中,洞口离地高约5米,树洞雌66厘米,内铺以约10厘米厚的枯枝,巢内有1幼雏,取回后喂以小鸟,直至生长为成鸟。
吴志康等(1986)于1977年5月1日,在贵州望漠县纳上林场(海拔680米)的公路旁,发现一巢,筑于栎树的天然树洞中,洞口离地高约5米,树洞雌66厘米,内铺以约10厘米厚的枯枝,巢内有1幼雏,取回后喂以小鸟,直至生长为成鸟。
海拔范围
1951年6月下旬,钱国祯等在浙江天目山1 000米处大王树附近的密林内获一雌鸟,57年在倒挂莲花阔叶林内获得一雄鸟,同年2月当地农民在禅源寺300米处竹林内获一成鸟,胃内食物为2个棕噪鹛, (Garrulax poecilorhynchus); 1965年3月我们在云南盈江县采获一雄鸟,胃内食物为屋顶鼠(Rattus rattus)。在台湾,它栖息在2 000米左右浓密原始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。
国外分布
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尼泊尔、锡金、不丹、中南半岛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及印度尼西亚。
国内分布
浙江天目山、江西景德镇、福建中部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柳州、贵州南部、云南西部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La Touche (1925—34) 把采自福建中部和安徽南部的褐林鸮,订名为newarensis亚种,并根据Hartert (1910)和Baker(1927)的意见,把分布于台湾及海南的caligatus亚种,作为newarensis的同物异名,彭燕章等(1973)把一个采自云南腾冲的雌鸟,订为newarensis亚种,认为此标本“面盘黄褐,下体渲染黄褐,尾羽横斑暗棕黄色”,而“贵州的ticehursti亚种面盘浅棕褐色,下体浅棕色,绿羽横斑淡棕白色”。据Sharpe (1875), Baker (1927)及Ali等(1969)的描述,newarensis 面盘主要是白色,而非黄褐色。我们曾将采自滇西盈江的雄性标本与采自广西柳州的雄性标本对比,它们面盘均为棕褐色,仅广西标本稍为差淡一些,但Baker亦指出,安徽及华东标本上体似乎十分暗钝,下体有暗褐色横斑,显然与印度的newarensis有别,因此,我们认为newa-rensis似不分布于国内。海南标本面盘棕黄而具淡褐色横纹,下体横斑较浅,因而有别于广东大陆的ticehursti亚种(广东昆虫所动物组等,1983),台湾标本面盘在眼的周围为黑色,向外渐淡而为白色,有少数暗褐色横斑,盘缘雌赤褐色(张万福,1980), Hartert (1910)十分怀疑caligatus的有效性,Baker (1927)也说台湾标本和newarensis亚种不能够分开,由于我们缺乏台湾标本,只能根据前人意见,把台湾及海南标本哲用caligatus亚种名称,俟有足够材料时再作订正。
亚种分化 褐林鸮约有13个亚种,其中2个亚种见于国内。
亚种分化 褐林鸮约有13个亚种,其中2个亚种见于国内。
引证信息
Strix leptogrammica Temminck, 1831, in Temminck et Laugier, Pl. Col. Ois.,88,图版525(模式产地: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)。
检索表文本
亚 种 检 索
面盘较棕褐色,下体横斑较深和较粗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华南亚种Strix 1. ticehursti (206)
面盘浅淡近白,下体横斑浅而细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台湾亚种S. l. caligaa (206)
面盘较棕褐色,下体横斑较深和较粗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华南亚种Strix 1. ticehursti (206)
面盘浅淡近白,下体横斑浅而细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台湾亚种S. l. caligaa (206)